长白山靰鞡草编结艺术

更新:2015/6/5 12:43:51点击:
  •  市级非遗项目
  •  
项目介绍

长白山靰鞡草编结艺术

赵亚红

“关东山,三件宝,人参、貂皮、靰鞡草。”这首近乎路人皆知的东北民谣由于许多人不知道靰鞡草是什么,有什么价值而被改为“人参、貂皮、鹿茸角”。似乎这样改才符合“宝贝”的定义。殊不知,在解放前的东北,人参是挖来卖的,挖不到也还可以生活;貂皮是贵族用的,平民穿的是羊皮戴的是狗皮、兔皮;只有这靰鞡草是东北的百姓不可缺少的真正的宝贝,没有什么可替代的东西。

东北寒冷多雪的地域特点吹生了靰鞡鞋这种特殊的生活必需品。早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时,他及众头领就“足纳鹿皮靰鞡靴或黄色、或黑色”。(朝鲜《李朝实录》)可见靰鞡鞋在东北上至王宫贵胄,下至黎民百姓都离不开。而靰鞡鞋又必须配上靰鞡草才能发挥作用,这个古老而又特殊的搭配源于靰鞡草与众不同的功能。

乌拉草(学名:Carex meyeriana),又称靰鞡草,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,主要生长于中国东北地区外兴安岭以南是世界范围内植物界中,仅存的两种能终身能抵御真菌侵蚀与寄生能力的植物之一,这是一般动、植物制品所不具备的天然属性。靰鞡草经过加工后柔软蓬松,在坚硬的靰鞡鞋中不会结团打绺,既能保暖抗菌、防虫又能保护脚不受靰鞡鞋的磨损。这种特性为东北人带来极大的方便。

一方面,鞋面与鞋里的分离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,使靰鞡鞋得以只分大中小号,批量生产,至于怎样使统一的鞋符合不同的脚由靰鞡草来解决;另一方面,养护成本也随之降低,靰鞡草几乎是零成本,穿久了随时可以更换,而鞋不受影响。于是靰鞡草因鞋成名开始了具有了更多的用途,并因此产生了长白山区靰鞡草结编技术。

靰鞡草具有很强的拉力,有韧性,可以用来编结许多生活用品,在《长白山西南坡野生经济植物志》中记述:“靰鞡草可纺绳、织草鞋”。“农村过去多用它编织蓑衣”。 靰鞡草编结的生活用品种类繁多,可编成靰鞡草鞋,称之“草窝儿”,适于孩子、老年人冬天在屋里穿,保暖、松软。还编成草篓,里面可存放鸡蛋,可用来“捂山梨”,还用来编小鸡下蛋的窝,将其放到烟囱根,十分保温,母鸡冬天也能下蛋。还用来编坐垫、靠垫……。

农村的手艺人,人称“编织匠”,专门从事用靰鞡草及其他材料编结技术难大较大的蓑衣、枕头等物,在集市上销售。这些匠人收徒弟,先干割草、晒晾、保存等粗活,再学编结技艺,以此传承。

集安市花甸镇的农民殷桂荣,1949年生。从小跟父亲殷有财学习用靰鞡草“勒蓑衣”,又跟母亲张淑兰学习用靰鞡草编“草窝”鞋,自己家用,还送给亲戚、邻居,是乡里有名的巧手。父母先后过世,她又拜土城村的丁成欣老人为师学习草编技艺。老人1936年生,是1957年从山东来的,他在小时候跟叔辈奶奶学习编蓑衣,用山地的三棱草,很结实,当时编了很多,送给打日本的八路军穿。丁成欣老人到长白山区落户后,就尝试用蒲草来编蓑衣,取得成功,拉力好、绵软。殷桂荣细心观察、研究丁成欣老人的编结技艺,特别是打结的手法来丰富自己,提高自己,水平日臻成熟。2009年冬,她参加了通化市“农广校”的专业技术培训,还出外参加博览会、展销会,大开眼界。进行靰鞡草编结制品的产业开发,制作出系列靰鞡草工艺制品,有蓑衣、鞋、鞋垫、坐垫、靠垫、枕头,还自己设计制作出十二生肖小动物、人物造型等,受到普遍好评。

更多项目